杨涟简介-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六君子之一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明熹宗)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物生平

清廉忠义
杨涟生于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十日,他五岁就学外塾,性敏慧,书过目辄成诵,塾师奇之。
杨涟的青年时代,正是东林党方兴的时期,他对于顾宪成等人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势、敢于訾议朝政的气节非常敬佩。每遇东林讲会,杨涟一定千方百计赶到无锡,与东林诸君子探讨性理之学,共商治国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渐成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
万历十四年(1586年),娶张氏为妻。
万历十六年(1588年),杨涟以“增广生”成为“补邑弟子员”,成为秀才。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父亲杨彦翱于前一年去世,杨涟按例丁忧三年,失去参加乡试的机会。同年,原配夫人张氏去世。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杨涟的丁忧期满,又娶詹氏为妻,并相伴终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秋,杨涟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后因贫困交加,在忧虑和劳累中一病不起,之后才病愈。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获得“遗才”参考资格,中湖广道第四十六名举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考中进士,于礼部观政,后出任常熟知县。为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后因“举廉吏第一”,升为户科给事中,不久又改为兵科右给事中。
奠安社稷
杨涟为人光明磊落,不肯奉承权贵。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已多年不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结,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明光宗)的骨肉之情。杨涟识破了郑贵妃的阴谋,深深为太子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在他看来,太子是一国之本,“国本”动则天下乱。因此他把稳定太子的地位与爱国忠君联系在一起,坚决支持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久病不愈,本应召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太子竟不得与父相见。杨涟一面暗遣人晓谕东宫伴读王安,要他让朱常洛“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争取接近朱翊钧的机会,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同时,杨涟又联合科道敦促大学士方从哲率百官赴乾清宫问安,以示朝臣之力。方从哲惧郑贵妃迁怒于己,便百般推诿,说:“帝讳病。即问,左右不敢传。”杨涟立即引宋代文彦博的先例,要方从哲率百僚一日三问“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方从哲不便再推,只好照办。
朱翊钧驾崩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然而,朱常洛登基四天后便一病不起。当时宫中纷纷传言,说朱常洛之病是因为郑贵妃进献八位美女致使朱常洛身体亏损。又唆使中官崔文升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听到这些传言深为朱常洛担忧,决心清除郑贵妃对朱常洛的威胁,于是便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将她从光宗身边赶开。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杨涟此疏,语言犀利,火药味很浓,大家都担心朱常洛看后会很不高兴。奏疏上陈三日,仍没有动静,正要松一口气,忽然宫中传出话来,朱常洛将于明日召见大臣,并特宣杨涟和锦衣卫官校。朝臣们心里都知道,宣锦衣卫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执行“廷杖”。大家推测杨涟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从哲劝杨涟赶紧上疏请罪,杨涟执意不从,称“死即死耳,涟何罪(死就死了,我有什么罪)?”
次日上午,众臣入朝朱常洛。朱常洛有气无力地说了些要大家各尽其职,效忠朝廷的话,便把目光转向杨涟,盯了他许久,始终不说一句话。大家正在担心,忽听朱常洛叹了一口气,指着杨涟对大家说:“此真忠君。”下旨驱逐崔文升,收回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圣旨,并且还让杨涟当上了顾命大臣。杨涟对朱常洛的信任非常感激,从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报效朝廷。
九月初一,朱常洛驾崩。他的宠妃李选侍欲效仿当年的郑贵妃,准备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外臣周嘉谟亦以皇长子既无嫡母,又无生母为理由,主张抚孤于李选侍。李选侍阴狠狡诈,朱常洛在时,她便恃宠骄横,独霸后宫。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后来她又趁朱常洛病重,与郑贵妃勾结,要求封郑贵妃为皇太后,封自己为皇后。一次朱常洛被她纠缠烦了,便召几位大臣商量,准备封她为皇贵妃。不料躲在门幔后偷听的李选侍不满意,竟然从幕幔后伸出手来将站在朱常洛旁边的朱由校拉进去,耳语了一番,便将其推出。朱由校当即便跪在地上请父皇封李选侍为皇后。如此僭制违礼,不仅使在场的大臣面有怒容,连朱常洛也为之“色变”。为防止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干预朝政、扰乱国体。杨涟等一批正直朝臣决意铤而走险,力挽狂澜。
当天上午,杨涟、左光斗促同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朝臣一齐到乾清宫。刚至乾清门,便有内宦持梃拦路,不许入内。杨涟大骂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说完便挥手挡开枪梃,众朝臣一拥而入。大家哭灵完毕,发现长子朱由校并未在朱常洛灵柩前守灵,心中暗暗吃惊。问左右的宦官,皆支支吾吾,不敢作答。杨涟见朱常洛的心腹太监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阁,当下会意,转身对大家耳语了几句,大家便一齐向西暖阁跪下,齐呼求面见储君。李选侍拥着朱由校躲在西暖阁,哪里见过如此阵势,早已吓得六神无主。王安随即入内,假意劝说,称皇长子面见众臣后即可送回。说完便拉着朱由校出阁,等在外面的众臣连忙把朱由校拥入早已准备好的辇车,护驾退出乾清宫。李选侍这才回过神来,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挡驾。宦官们追来拖住轿子,大声叫嚷:“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杨涟大怒,大声斥骂道:“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众宦官被骂得哑口无言,这才悻悻退去。
杨涟等人将朱由校抬至文华殿,当即举行了“正东宫位”的典礼。并且议定于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在乾清宫即帝位。
李选侍见皇长子被拥走,十分恼怒,无奈大局已定。她决定赖在乾清宫不出,以此要挟朱由校封她为皇太后。消息传出,举朝皆愤愤不平,奏请李选侍移宫的章奏接连不断。李选侍遣宦官召太子入乾清宫议事,被杨涟阻挡。他正色道:“殿下在东宫为太子,今则皇帝,选侍安得召?”怒目将前来传话的宦官逼退。
九月初五,眼见太子登基大典将近,而李选侍仍赖在乾清宫不出。杨涟心急如焚,又联络诸大臣聚集慈庆宫,要大学士方从哲带头请太子下诏驱李选侍移宫。方从哲却不以为然地说:“迟亦无害。”杨涟辩争道:“昨以皇长子就太子宫犹可,明日为天子,乃反居太子宫以避宫人乎?”当时有人提出李选侍是光宗的旧人,逼之太急是否有失体统。杨涟立即斥之道:“诸臣受顾命于先帝,先帝自欲先顾其子。”并且表示“能杀我则已,否则,今日不移,死不去。”其他大臣亦纷纷赞言助之,词色俱厉,惊动了殿中的太子。太子遣人斥群臣退去,杨涟仍不肯服从,继续抗辩道:“选侍阳托保护之名,阴图专擅之实,宫必不可不移。”在杨涟等的坚持下,朱由校只好下旨遣李选侍即日移宫。李选侍接旨,知败局已定,只好哭哭啼啼地迁出乾清宫。次日,朱由校正式登基,即明熹宗。
从朱常洛驾崩到朱由校登基,前后不过六日。杨涟为辅佐太子顺利登基呕心沥血,几乎是夜夜不寝。史书上称在六天内“涟须发尽白,帝亦数称忠臣”。不久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当时御史冯三元等极力诋毁熊廷弼,杨涟公正疏陈此事。不久后,他弹劾兵部尚书黄嘉善八大罪,黄嘉善遭罢免。
天启二年(1622年),杨涟任礼科都给事中,旋即升任太常少卿。
天启三年(1623年)春,朱由校拜杨涟为左佥都御史。
天启四年(1624年),又升为左副都御史。
专劾魏阉
然而,这位在杨涟等正直朝臣舍命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的朱由校,并没有像东林党所希望的那样革除弊政,相反却是变本加厉,更加荒淫奢靡、昏庸无能。宦官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为虐。一些官吏纷纷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杨涟怀着满腔的悲愤,决心挺身而出,讨伐魏忠贤。
同年六月一日,杨涟将写好的奏疏藏在怀里,准备趁早朝时面奏朱由校,当场揭露魏忠贤。不巧当日免朝,杨涟“恐再宿机泄”,只好交会极门转呈朱由校。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揭露他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逼死后宫贤妃,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罪行,最后指出魏忠贤专权的恶果是“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请求朱由校“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杨涟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要害。魏忠贤闻疏后惊恐万状,慌忙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其冤,并利用朱由校不识字的缘故,削减罪状。弄得朱由校真假难辨,好坏不分,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杨涟。
自此以后,魏忠贤对杨涟恨之入骨。同年十月,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慨然赴死
挤走了杨涟,魏忠贤仍不肯善罢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指使“阉党”大理丞徐大化弹劾杨涟、左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借兴“汪文言之狱”谋害杨涟等人。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许显纯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对汪文言严刑逼供,要他诬陷杨涟受贿。汪文言宁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岂有贪赃杨大洪哉。”许显纯无计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状,诬陷杨涟、左光斗曾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二万两。魏忠贤立即遣锦衣卫缇骑前去逮捕杨涟等人来京审讯。
六月,杨涟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众闻讯,皆为杨涟鸣不平。他们自动夹道哭送,所过村市,“悉焚香建醮, 祈祐涟生还”。当时,在知府李行志、知县夏之彦等的倡议下,“四门设柜,捐俸首倡。士民好义者,倾家乐助。更属僧道,遍化吴楚申浙诸省”。但最终只筹集了一万余两。
六月二十八日,杨涟被下镇抚司诏狱审讯。许显纯将锦衣卫的诸多酷刑一一用于杨涟,折磨得他遍体鳞伤,气息奄奄。后来提审时杨涟被折磨得无法坐、立,许显纯便让打手给杨涟带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审。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继续陈述“移宫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魏忠贤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令许显纯立即杀掉杨涟。
七月庚申夜里,许显纯令缇骑在狱中处死杨涟,此贼先后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手段加害杨涟,但杨涟并未身亡。天启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死,时年五十四岁。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称“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写完仰天大笑。
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之子杨之易、杨之赋向朝廷鸣冤,杨涟冤案得以平反。明毅宗朱由检“追录死阉忠臣”,以杨涟为首,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赐祭葬,并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官。
清顺治六年(1649年),杨涟遗骨归葬应山。

主要成就

杨涟在“红丸案”、“移宫案”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对明末天启政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红丸”、“移宫”两案,直接关系到皇位的继承和皇权利益的再分配,杨涟在两案中表现积极,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移宫”中,杨涟出力最多。“移宫”之后,朝廷一度出现了“众正盈朝”的良好局面,杨涟于其中,居功至伟。

人物评价

总评
杨涟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东林党的主要领袖之一,秉承以天下为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在当时消沉的政治局面下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忠心报国,力战“阉逆”,贯穿了杨涟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他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史家评价他“为人磊落负奇节”,是极为中肯的。
历代评价
陈于廷:江河纬地,日月经天,谁其参之,曰维圣贤,有明御宇,“两杨”媲哲,前为忠愍(杨继盛),后为忠烈。呜呼忠烈!秉国之刚,英风毅骨,千载芬芳。
钱谦益:①呜呼!公之死,惨毒万状,暴尸六昼夜,蛆虫穿穴。毕命之夕,白气贯北斗,灾眚叠见,天地震动,其为冤天犹知之,而况于人乎?当其舁榇就征,自云阜抵汴,哭送者数万人,壮士剑客,聚而谋篡夺者几千人,所过市集,攀槛车看忠臣,及炷香设祭祝生还者,自豫、冀达荆、吴,绵延万余里。追赃令亟,卖菜洗削者,争持数钱,投县令匦中,三年而后止。昭雪之后,街谈巷议,动色相告,芸夫牧竖,有叹有泣。公之忠义激烈,波荡海内,夫岂待志而后著。击奸之疏,愍忠之纶,大书特书,载在国史,虽微志,谁不知之?若夫光宗皇帝之知公,与公之受知于先帝,君臣特达,前史无比。公之致命遂志,之死不悔者在此,而群小之定计杀公者亦在此。②夫人生而为志士仁人,亦可以已矣。为人臣托孤寄命,奠安社稷,其为用亦不小矣。不咀药以自屏,不引刀以怼君,慷慨对簿,从容绝命。千载而下,读枕中啮血之书,殆未有不正冠肃容,傍徨涕泗,相与教忠而劝义者也。
吴应箕:①夫涟何如人也?自为诸生,孝友端方,慨然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家徒四壁,志气轩如,其筮仕臣乡常熟也,铁面冰稜,吏胥不能仰视,而爱民如子,即婴儿妇媪咸得自尽其情。莅虞一年,不名一钱,百废具举,钱粮之绝火耗,上下百年仅见涟一人耳!入计时止余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不能治装以去;及居言路,扬清激浊,尽绝馈遗,寒素之风依然白屋。②夫人臣抗节,直言慷慨杀身,历代史书常亦有之,如涟之贫不言清,劳不言功,从容就死,无怨无尤。方之宋岳飞,本知十二金牌出自秦桧之手,而俯首就戮,斯亦可谓人臣之特矣。
郑鄤:余观公论事甚平,闻公与人甚和,尝怪何以得祸至此?及读遗编,忾然而叹。人事忌认真,而公最真;物情忌勘透,而公最透。一薰一莸,迎而其气不相入,不必待抨抨若瓦石之击也。若夫大人乘愿持世,亦为天地间完一事两事而已。宫移而公归,逆纠而公死,先之未死,天以后一事属公也。纠逆之疏出,而逆状晓然於天下,奸魄斩矣。三年之内次第诛戮其党,而终於开我圣明,乾坤不毁者,公之功也。三朝大业,公只手扶之,而公可以死矣。
朱纯臣:涟事母至孝,为人忠贞孤介,慷慨自许,嫉恶如仇,故群奸百计诬挤,必欲死之。
陆云龙:甲子偶阅邸报,见杨大洪先生劾忠贤疏曰:“嗟乎!蚁漏至于岸圻矣,乃思塞之乎?”犹恨佐之无愚公,使杨公徒作精卫,不意虞部且以杖毙,抚宁亦以直言夺糈,曰奸亦神矣。
陈仁锡:痛哉杨公!刀锯杀之生前,借题杀之死后,勒追以杀子孙,涂抹以杀青史,邪横以杀人心,其奈人伦天道何?然子孙贤不可杀,青史严不能杀,人心活不敢杀,则亦自杀其心而已。卒之全给谥荫,建祠赐额,而后知杨公之死,死而生矣。
谈迁:诏狱诸君子,杨文孺气最勍,祸最惨,而死亦先之。方其兵垣上书,又光庙特召对,预于顾命,琐臣之奇构,熟逾文孺?宜感奋而不顾其身也。排闼定位、移宫避嫌,具首自文孺,真有杜延年、李固所不敢望者。事定之后,众人影附响集,欲共其功,议论相寻。始而衍,中而激,末而溃,于朝廷不惟蛇之足,且为枭之声矣。呜呼!文孺自足死,余死者即同难,或未同其心也。
张岱:魏忠贤虎踞宫中,牙爪已具,岌岌有出柙之势。而杨涟一疏,乘势决藩,张牙横噬,毒遍寰区,乃遂不可收拾矣。京方言:赵高奸未大露,正先发之,正先死,而赵高威自此成。是杨、左不幸而为忠贤之正先也。及后阜城之诛,与望夷之族相报不远;伯有为厉,则仍是杨、左杀之也。
夏允彝:庚申一月之内,连遭大丧,中外汹汹。杨涟率众排闼,见东宫即罗拜。选侍时在乾清宫,以母礼自待,左光斗遽疏言乾清宫非至尊不可居,持论自正。但中言“武氏之祸立见于今”,差亦过当。杨、左即拉阁臣揭请即日移宫,选侍颇觉皇遽。御史贾继春遂言先帝至孝,何至一妾一女不能遗庇,亦未可尽言其非。然宫之应移,自属定礼。杨、左不可居以为功,他人亦何可诋之为罪也。杨与贾互相讥讽,贾以杨必将与大珰共受封拜讥之,杨遂挂冠归。中旨切责贾,贾仓皇自辨,词颇哀。高弘图、张慎言出疏两解之,言至平且确。乃贾终黜为民,而杨不久优擢至副院,则亦东林失平之事也。后遂以此杀杨、左,则冤弥甚,即贾亦心怜之。
查继佐:当时号杨左,杨径直而左沉密。
朱由检:朕阅往牒,有精忠亮节,浩气刚风,苟利社稷,不惜一死者,辄欷歔凭吊,尚嘉壮之。惟尔贞诚,自矢孤介性成。皇考违和,以笃祜切经心之痛;熹皇御极,以沉忧奠磐石之安,一议而正名定分攸关。再疏而保身保家莫顾,群凶构陷,锻炼骈多,而尔肉绽而忠弥完,身忘而志如在,能承顾命,不能殄愠于宵人,能矢艰贞,不能谢诬于讐吻,能使故乡老幼号泣遮留,不能使侦逻朋谋少宽箠楚,能使封仗弹文,嵚崎历落,不能使横张珰焰,共见丹忱。尔不云乎:“三朝豢养,一念独盟。”二祖十宗,实鉴此心,天下后世,共见此血。庶几其无愧欤。
翁长庸:自古忠臣得祸,未有如公之甚者也。斯时也,公岂不知珰焰之必不可灭,圣意之必不可回,直道之必不可容,国事之必不可救,而决然为此者,亦谓击之,而胜则社稷之福,不胜则继之以死,为朱云之槛,为侍中之血,为博浪沙之椎,皇天后土实鉴临之。公不云乎:“不愿为杨震仰药,不屑为张俭逃亡,”是则公之志也,而公之志於是乎不朽矣!
林时对:古来直谏之臣,撄龙颔而捋虎须者,代不多人。本朝三百年,犯颜强诤,如南巡、大礼、国本、击珰诸公,或因杖毙、或遭惨杀,以至沉冤狱底。荷戈边徼者,指难屈数;则皆间出之正气,而天植之孤忠也。……天启乙丑、丙寅,门击珰被逮惨杀者,有六君子、七君子。左副都御史杨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兵部员外郎顾大章、户科给事中周朝瑞、河南道御史袁化中,所谓六君子也。
王夫之:直击严嵩,而椒山之死以正;专劾魏阉,而应山之死以光。
计六奇:光宗崩,李选侍犹居乾清宫,欲与熹宗同居,邀封后,垂帘称制。而杨、左等以选侍素无德,又非生母、嫡母与养母,恐有武氏之祸,必欲令选侍出乾清宫,不与熹宗同居,竖议甚正,未免稍激,遂为群小所忌,而祸自此始矣。
赵吉士:有明三百年,相臣前有“三杨”,曰杨荣,杨溥,杨士奇,最后杨一清能寘逆阉刘瑾於死为尤著。谏臣亦有“三杨”,曰杨爵,杨最,杨继盛,最后杨涟攻逆阉魏忠贤以死为尤著,而一代盛衰之概约略可见矣。
张廷玉:国之将亡也,先自戕其善类,而水旱盗贼乘之。故祸乱之端,士君子恒先被其毒。异哉,明之所称“三案”者!举朝士大夫喋喋不去口,而元恶大憝因用以剪除善类,卒致杨、左诸人身填牢户,与东汉季年若蹈一辙。国安得不亡乎!
谷应泰:洎乎文言冤狱,遍染清流,杨涟、左光斗等并系锒铛;魏大中、周顺昌等同婴桎梏,正如朱并所告二十四人,李膺所坐六百余士,虽夕阳亭下,震酖何辞,首阳山前,滂尸不愧。而田尔耕三木横加,许显纯五毒备至。乳虎乍逢,尽洒苌弘之血;苍鹰所击,皆含杜伯之冤。是则拊髀之愤,原不冯生,而破柱之风,犹能为厉矣。
李赞元:於乎!公之功可以回万泰两朝之天,而不可以塞妇寺群小之口;公之诚可以下旄孺万里之泣,而不可以拔囊头飞肉之冤。读其文,想其人,恨不再起群奸之尸而戮之,以报公於地下。
蒲松龄:公生为河岳,没为日星,何必长生乃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为公悼惜;余谓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 一圣贤,解者必不议予说之傎也。
张伯行:有明称文章节义赫奕古今者,莫盛于“二杨”,曰椒山(杨继盛),曰大洪,一则发奸相于前,一则摘逆珰于后,而皆不免于巨憝之手。呜呼!何祸之烈也,盖二公怀忠义之性,抱负直之操,均所谓丹可磨而不可改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香,玉可碎而不可移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其质赋于天,其学成于人,夫孰得而挠之者。 爱新觉罗·弘历:余谓明室之亡,不亡于崇祯之有流贼,而亡于天启之用魏珰,然则杨涟此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明室存亡之所系也,而不用,且加诛焉。甚矣!熹宗之黯也!
陈鼎:①崔魏煽逆,不有杨、左诸君,则赵高问鼎矣。……东林初起者为顾(顾宪成)、为高(高攀龙)、为邹(邹元标)、为赵(赵南星),继之者为杨、为左(左光斗),再继之文震孟、姚希孟,最后则马世奇辈,皆节义文章足以惊天地动鬼神者也。②于是天下以杨、左之死比汉陈(陈蕃)、窦(窦武),且多两义士也。③天欲亡明也,故生逆珰以戕忠良,忠良尽而明运绝。……吾观杨左之死,而知天已绝明矣。
汪有典:呜呼!公区区一曹郎,非有贵戚肺腑之亲、大臣心膂之重,直以光宗病中之诏,奉为顾命之尊,身先勋旧大臣,攘臂疾呼“夺天下于妇人之手”,而归之主器。擎天捧日,当无与公比烈者矣!以故冲人亦叹为忠臣,举朝交钦其大节。然而“移宫”之争,国是虽定而祸即衅焉,遂至逆阉主烹,群小行焮,连染“三案”,并及边镇,长城既煆,盗贼遂横,国祚卒斩,殃祸未竟。吁嗟悲夫!斯岂曰命乎?
秦笃辉:杨椒山之攻严嵩,杨大洪之攻魏忠贤,皆在其势正盛之时,此与以身饲猛虎何异?二公何不姑俟其熟乎?苏明允所谓“取其心,不取其术”,正此类也。
石韫玉:六君同难,公居其先。定策移宫,只手擎天。
汪廷珍:余读明史,知应山大洪先生移宫劾阉,忠君爱国,防患未然,功在社稷,迄今闻其风者,无不感奋兴起,诚足诛千古杀谏官之奸慝,愧千古不指佞之言官,更为身膺主知者,立感恩图报之准,乾坤不毁,精爽如新,公之生平已可概见矣。
蔡东藩:①至如李选侍之求为皇后,以及挟皇长子,据乾清宫,皆阴承贵妃之教而来。不有杨、左,庸鄙如方从哲辈,能不为选侍所制乎?故君子创业垂统,必思可继,不惑声色,不殖货利,其所以为子孙法者,固深且远也。②晋伯宗好直言,卒致及难,杨、左等读书有素,宁未闻之。熹宗不明,暴扬选侍过恶,不留余地,而可灼、文升之应加罪,反迁延不发,嗣虽一戍一放,乃久后复有赦免之旨,如此昏愦,不值一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如杨、左诸臣,毋乃失先几之智乎?
崔瑞德、牟复礼:杨涟的刚烈性格在1620年的移宫案中曾经受过考验,他毫不动摇。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的身体,却没有征服他的意志。无论何时,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那个他写在绝笔中的信念,那个崇高、光辉、唯一的信念: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有人曾质问我,遍读史书如你,所见皆为帝王将相之家谱,有何意义?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亲属关系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杨公铎

字鸣世,好任侠,与子被称为杨二斋公。

祖父

杨万春

好施闻命,与父被称为杨二斋公。

父亲

杨彦翱

字剑山,性端重,以好施闻命。

母亲

刘氏

杨涟平反后,赠一品夫人

继母

宋氏

杨涟遇害后,与杨涟夫人詹氏寄居谯楼。

长兄

杨清

字澹孺,杨涟胞兄。

——

正室

张氏

万历二十三年(1595)去世,杨涟平反后被封孺人淑人,诰赠一品夫人。

继室

詹氏

杨涟遇害后,与杨涟继母宋氏寄居谯楼,杨涟平反后被封孺人淑人,诰封一品夫人。

子辈

长子

杨之易

字元仲,杨涟获平反后被任为郎。

次子

杨之言

曾为生员

三子

杨之赋

曾为生员。

四子

杨之才

在看到父亲杨涟被逮捕后惊恐而死。

五子

杨之环

曾为生员(庶出,生母姓名史书无记载)。

个人作品

杨涟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杨忠烈公集》一卷。

轶事典故

杨涟被害之后,魏忠贤及其党羽为了毁灭罪证,下令狱中人员仔细搜查杨涟随身之物;一牢头在搜检杨涟的枕头时发现了这份杨涟临刑之前书写的血书,他如获至宝,欲将其拿去请赏,但在仔细阅读了这份血书之后,被杨涟的浩然正气所感动,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保留了下来,直到魏忠贤等阉党被诛灭之后才将其公诸于世。
• 血书全文: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杀人献媚,五日一比,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这封血书写完之时藏在了草席之下,但是杨涟死后,这封书立即就被一个监狱看守搜查到了,但是,在看完整个血书的内容之后,他改变了主意,没有按照阉党的要求将血书上交,而是偷偷带回了家中,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有朝一日,阉党倒台,冤狱得反,我会将这封血书公开于天下。所以这封血书才得以保存至今为世人所见。
杨涟在狱中,还凭借惊人的毅力,在狱中用残损的手掌写下了另外一封书。当时,朝廷的大臣只知道包括杨涟在内的六君子是因为收受熊廷弼贿赂才被抓捕入狱,在杨涟的这封书公开之前,朝臣们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而并不知道六君子在狱内饱受酷刑折磨。但是这封书写完后被交给了同时入狱的顾大章收存,辗转换了好几个地方保存,直到顾大章被审问时(他是最后一个受审被杀的),一个神秘的燕大侠使用神秘手段将顾大章从诏狱内提到刑部大堂审问(顾大章原为刑部官员,在刑部公审有望逃脱一死,这是燕大侠的打算),可是顾大章同意这个做法,并不是为了苟活,而正是为了公开杨涟的这封遗书。更何况当时刑部尚书已经投靠了魏忠贤,这个救人方案肯定行不通。顾大章抱着必死之心,在刑部大堂上公开了杨涟的遗书,终于将阉党在狱内酷刑拷打六君子致死的罪行公之于世。之后不久,顾大章死于狱中。

史料记载

①《东林列传·卷三·杨涟传》;
②《蘧编·卷十三》;
③《初学集·卷五十》;
④《明史纪事本末·卷七一·魏忠贤乱政》;
⑤《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⑥《碧血录·血书》

后世纪念

墓址
杨涟墓位于广水市南的龙兴沟天井涧,墓碑为其族人改革开放后重建。
故居
杨涟故居位于广水市蔡河镇的照壁塆,其故居房舍己圯,有杨涟塑像,故居遗址仍清晰可见三进台阶遗迹。
忠烈亭
忠烈亭位于广水市三潭风景区的杨公岭,亭内有杨涟塑像。

艺术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剧照

1971年

《侠女》

贾鲁石

 

1976年

《大太监》

关洪

1988年

东厂喋血

杜雨露

1995年

官场大先生

文卜东

2002年

太极英雄

卢问章

2006年

三揭皇榜

李建华

2006年

锦衣卫

田成仁

2007年

大明天下

杜志国

2007年

明宫谜案

冯晖

2010年

大明嫔妃

节冰

2010年

怒海雄心

陈卫国

2011年

侠隐记

陈大成

2012年

明珠游龙

节冰

2015年

廉吏杨涟

李晓枫

2016年

吉祥天宝

吴元俊吴元俊

戏曲形象

年份

剧目

饰演者

剧照

2015年

《侠医缪希雍》

王卫星

 

当前文章地址:http://baike.hiyouqu.com/47026.html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