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简介资料—明朝内阁首辅,三杨之一

杨荣(1372年1月4日 -1440年7月30日 ),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荣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时名道应,当时杨荣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改其名为子荣 。 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 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 ,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入直文渊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朱棣任用。
同年,朱棣即位,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当时内阁正是杨荣当值,朱棣将奏报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朱棣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江西有盗贼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抚,而令韩观率兵随后出发。贼人接受招抚的奏报传到,朱棣想赐敕慰劳韩观。杨荣说:“推算奏报发出时,韩观还没到达,不应给他论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为侍讲。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内阁当值的诸臣同被赐给二品官服。杨荣评议各部门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赏赐衣服及钱币。朱棣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无法决断时,常常发怒,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杨荣一到,朱棣脸色便转好,而事情也就决定。
永乐五年(1407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杨荣观察了所过之处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切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
扈从出塞
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让他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任事。
永乐七年(1409年),杨荣的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命他同胡广、金幼孜扈从北征。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京后他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永乐九年(1411年),杨荣请求回乡奔丧,朱棣命宦官为他护行。回来后,朱棣询问他福建民情以及当年收成情况,杨荣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诸皇孙在文华殿读书。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
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荣和金幼孜一同进升为翰林学士,仍兼庶子,随从朱棣回到京师。
永乐十五年(1417年),杨荣又随从朱棣北征。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杨荣因而更见亲任。大臣们多嫉妒杨荣,想让朱棣疏远他,便共同推举杨荣为祭酒。朱棣说:“朕当然知道他可以胜任,现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们才不敢再说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学士。
赞议迁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朱棣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朱棣拿给杨荣看。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朱棣听从他的意见,盗贼果然平息。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榆木川之变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为处理遗体,两人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 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闻讯后,召杨荣等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先是迟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劝说后,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 ,亲率军队迅速包围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杨荣得到上赏,被赐给五枚银章,给予很高的褒奖和赐予。
当时,朱瞻基在安南的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则力主放弃安南,朱瞻基最终接受杨荣的建议,从安南撤军。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朱瞻基将扈从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命杨荣跟从。杨荣自率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升为少傅,又升任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之职,因并食三禄,杨荣遂辞去大学士的俸禄。  
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又随从朱瞻基巡边,至洗马林而返。
三杨当国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即位时年方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多咨询三人裁决朝事。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  
逝于归途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于二月十八日起程。事毕后即择日出发,适逢杨荣病发,众人都劝他稍事休息再走,杨荣却说:“君命不能稽留。”便带着医生起程,途经杭州武林驿时,病重不起,于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以讣闻回告英宗,英宗恸悼,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前往吊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荣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明代诸臣入祀的还有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

主要成就

政治
明英宗正统初年时,太皇太后张氏(诚孝张皇后)委任杨荣等五大臣当政,而杨荣等也自信,敢于侃侃致议,虽年老而忧国之心不衰。 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鼎盛。
由于有太皇太后的掌舵,张辅和“三杨”等五大臣的合力辅政,而宦官王振也尚未专横,故当时各级政权机构的运作还比较有章法,全国各地的秩序也相对稳定。后人将正统初年朝政清明的现象,都归功于杨荣等人。
文学
杨荣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创作风格:“故发为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渢渢雅音,其它诗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钱基博称其“文章雍容平易,体格与士奇(杨士奇)略同” 。指出了他们诗文平正典雅的特征。
杨荣在胡广死后,主持内阁,进而主持文柄。台阁体雍容的风格,到杨荣主持文坛时才正式确立。在他之前,韩愈、苏轼的风格占居主流,奇崛生姿。自他开始,欧阳修文风蔚为大宗。
他的诗不足称,而富贵福泽态明显,无论应制还是绘景,都场面宏丽。抒情也是高姿态,情不深意不切,大开门的话居多。
他的文章与唐宋古文家区别颇大,文句中喜欢填人华贵尊荣的字词。杨荣的台阁体文,造作痕迹明显。但他为台阁重臣,可以引领那个时代的风气, 他们的诗风直接影响了从永乐到万历年间的诗歌创作。
藏书
杨荣家藏书甚富,藏本装潢精美。历经数十年,仍崭新如故。如郑樵《通志》及二十一史之类大部书,案头环列,连盈数十架。后经战乱及后人保管不力,所藏之书,尽荡于人间。

个人作品

据《文敏(杨荣)墓志铭》及《明史·艺文志》记载,杨荣著有《默庵集》、《云山小稿》、《静轩稿》、《退思集》、《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 、《后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其大部分作品集为《杨文敏集》。还曾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并参与重修《明太祖实录》,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官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敏公文集》一卷。

人物评价

总评
杨荣历仕四朝,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曾五次扈从出塞。成祖誉为岁寒松柏,至宣宗时五次获赐银印(分别名为“方直刚正”、“忠孝流芳”、“关西后裔”、“建安杨荣”、“杨氏勉仁” ),仁宗曾赐一银印,文称“绳衍纠缪”,朝政得失准盖此印密疏。并亲写“勿谓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从违而忽怠”一文与杨荣共勉。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而他未因恃宠而骄矜,仍守其“事君有体,进谏有方”的本分。
杨荣论事常情绪激昂,不能容人之过。但遇有别人触怒朱棣获罪时,他往往以微言劝导朱棣,从而使他们得以免祸。包括夏原吉、李时勉、刘观,都曾受其救护。
杨荣曾对人说:“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是我的原则。感情用事,怀着怒火进言,从而得到祸害,是我所不为的。”所以他所受的恩宠始终没有隔阂。杨荣性喜宾客,虽然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士人多归向他。有人认为杨荣处理国家大事,不愧唐代的姚崇,而他不拘小节的个性,也颇像姚崇。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
历代评价
杨士奇:① 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 ② 桓桓文敏,通才博识。遭际圣明,光奋于绩。承明廷阁,著作之庭。以翱以翔,舒叶振英。北裔西垂,从狩万里。职典署文,亦兼知武。外蕃胸臆,帅垣弱强。重瞳屡顾,数奏惟明。晚陟三孤,二公弘化。恪恭朝夕,敢或遑暇。帝怀敷仁,鞠躬承之。民怀被福,黾勉成之。志存宽惠,行在果断。嘉谋谠议,褒书有焕。予告南旋,曾几何时。上下延竚,而讣奄来。越昔内阁,七人同事。荏苒三纪,我铭其四。公寿考终,哀荣宠光。于乎文敏,殁也不亡。
诚孝张皇后:此五臣(“三杨”及胡濙、张辅),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陈循:宣德正统间,士大夫论馆阁中三达尊威备者,必曰三杨。
王直:自洪武至永乐,盖文明极盛之时也,若建安杨公者,其可多得哉...听其所言,观其所存,信一代之伟人也。而公复以达政务,善应变,最为上所亲任,凡制驭远方,饬师旅抚顺讨逆,虑边将有不能办者,必命公往图之,公决机发策,皆适其宜...其学博,其理明,其才赡,其气充,是以其言汪洋弘肆,变化开阖,而自合乎矩度之正,盖渢渢乎盛传於天下,得之者不啻,若南金拱璧,宝而蔵之,而今不可复得矣。
周叙:少颖悟绝伦,自游校庠,已有经纶天下之志,暨登高科,入翰林,遭遇太宗皇帝,委以心腹之寄,居则参掌机密,出则谋谟帷幄,宠眷优厚,群臣鲜俪。逮事仁宗、宣宗、今上皇帝,付托愈隆,爵位益尊,声望弥著,缙绅士夫瞻仰其休光,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丰功伟烈,铿鍧炳耀,天下诵之,猗欤盛哉。复以其宏博之学,敏赡之才,发为文章,与古之作者颉颃后先,高文大册,施诸朝廷,雄词直笔,著於国史,嘉猷谠论,达於经筵,凡文武大臣勋绩之所纪述,中外名流先德之所表扬,以及海内缝掖之士,欲有所借誉者,得片言只字,莫不以为至幸,公亦随其人之所求,乐然应之不倦,皆各适其意以往,何其富哉。
钱习礼:公少有大志,刻苦务学,博洽经史,於治乱兴衰之由,是非得失之理,莫不究尽,慨然以功名自期许...姿度英爽,毎侍闲燕,有所顾问,敷对剀切,上奇其材可大用,於凡政之得失,民之休戚,悉以问之,公即小心一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皆见听纳,其言之行,而功利及於民者,不可胜计,然多公所独知,它人有不得而与知者,上益察知其忠,日见亲任,边情军务一皆谙练...上每亲征,公皆在行,从容帷幄,赞画居多,继事三朝,忠勤始终如一日,所以被宠待之者,群臣莫能及,至为文章,见於诏诰,命令训饬,臣工誓戒,军旅抚谕,四夷播告,万姓莫不严正详雅曲当人心...又皆富赡温纯,动中矩度,诗亦备极诸体,清远俊丽,趣味不凡。
孙继宗等:荣立朝凡四十年,未尝一日不趋朝,考京闱乡试者一,廷试读卷者九,修四朝实录皆与总裁,累朝眷遇,锡赉之隆,元勋世戚不及也...荣为人(阙)闿果毅,遇事常为奋前不疑,论事不肯苟同,议狱率归宽恕,凡边徼险易、边将勇怯,靡不周知,故其谋画多见施行,尤喜宾客,善交际,虽贵盛无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随机应变,无愧唐姚崇,而有所不检亦似之云。
吴宽:今世称名臣,必曰“三杨”。
唐枢:①器识通敏,拥佑三朝。永乐中,有边急,上命公往甘肃计之。及辩解李夏之怒已,政和,丽水之徵,弃交趾,平高煦,扈从巡边之驾,秘发塞外之丧,治平靖难,能不繁馀力,而疏闓自饬,无大小归心焉。 ②论本朝人物,至三杨、黄、夏诸君子,辄举手加额,见名臣像不能不敛容,有而信决,善恶之机挺乎自树,岂不伟耶? ③自正统前,三杨硕贤,继世迪德,海内晏安,人相忘于治平之间。
王慎中:某生也晚,窃闻长者之论,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王世贞:① 荣为相,以才敏见知,上当大系未决者,取片言信。又周习地理兵将、险阨强弱,然于礼乐儒雅,则无称焉。宾守大不及才,亦一时之捷臣也。 ② 胡光大、杨勉仁、金幼孜、黄宗豫、曾子启、王行俭诸公,皆庐陵之羽翼也。
徐咸:祖宗时,中外大臣亦多久任,如蹇忠定在吏部三十余年,夏忠靖在户部二十八年,胡忠安在礼部三十二年,三杨在阁下俱三四十年,黄忠宣镇交趾二十年,周文襄巡抚南圻二十二年,于肃愍巡抚河南、山西一十八年,王忠肃巡抚辽东十余年,在吏部十六年。委任既专,声望益重,此所以得行其志也。  
何乔远:① 杨荣历事四朝,善承人主意旨,静而正之。   ② (杨溥)与士奇、荣同心辅政,称东、西、南三杨,西杨玉质金相,通达国体,东杨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而溥安贞履节,酿醴调羹,称曰南杨。
焦竑:① 东杨天资明敏,有果断之才。 ② 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张燧:国朝文极六曹,天造不论,夏蹇经纶悃愊,文皇北征,全国是属;三杨熙绩台省,坐臻太平,所谓代天之相也。
林时对:本朝三百年,重熙累洽,首溯仁宣。自文贞、文定、文敏三杨秉政,当二祖摧廓之馀,历年多施择,久与民休息。
汪有典:呜呼!祸所从来,谁职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龄耳。王振不法,积非一日,三杨受顾命、辅幼主,防微杜渐,清君侧,奸事无有重于此者。帝既冲幼,仿韩魏公(韩琦)窜任守忠故事,必无中阻旁挠之患,势无有易于此者。又况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赐振死,乘此直陈其罪而捽而戮之,机更无有捷于此者,胡乃乞命养此大憝?当机立断,非所谓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毁祖宗之制,专政操生杀之权,箝制台谏,焚炙忠良。土木之变,几危社稷,谁秉国钧?谁生厉陛?世多称“三杨相业,为明之冠”,予特以为心薰禄位、志怵祸机,去鄙夫一间耳!虽有补苴,何足数哉?
张廷玉:①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 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荣当明全盛之日,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儒生遭遇可谓至。  
陆以湉:师古事必师古,然亦何可泥哉!齐泰、黄子澄援汉削藩之议,而燕师以起。杨士奇、杨荣引弃珠崖之说,允安南黎利立陈氏为后,遂致弃地殃民。马中锡效龚遂化渤海盗事,抚令流贼解散,卒无功致谤,下狱死。漫言法古,而不审时度势以图之,鲜有不败者也。  
汤鹏:自宋已降,名材硕德盛于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杨,超然万夫之特也。
蔡东藩:① 宣宗固不善筹边,而张辅、蹇义、夏原吉、三杨诸人,要亦不能辞其咎也...观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谓明,其臣亦不得谓良,宁特杨荣之足斥已哉? ② 误国由来是贼臣,权阉构祸更逾伦。三杨甘作寒蝉侣,莫谓明廷尚有人。
钱基博:①太祖之世,运当开国,多峭健雄博之文。成祖而后,太平日久,为台阁凝容之作。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矜才气;而泰和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杨荣字勉仁、石首杨溥字弘济并世当国,历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称三杨。 ②杨荣与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其文章雍容平易,体格与士奇略同。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不炫。
《剑桥中国明代史》:自从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而杨士奇和杨荣自永乐朝起,已为几代皇帝效过劳。他们都经验丰富,精明强干,掌握大权。
《明朝那些事》: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杨伯逊

赠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曾祖母

黄氏

赠夫人。

祖父

杨达乡(一作达卿)

赠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祖母

谢氏

赠夫人。

继祖母

阮氏

赠夫人。

父亲

杨伯成

赠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母亲

刘氏

赠夫人。

——

原配

刘氏

赠夫人。

继室

刘氏

封夫人。

子辈

长子

杨恭

曾任尚宝司丞。

次子

杨让

生平不详。

三子

杨锡

生平不详。

四子

杨阳

生平不详。

五子

杨贵芳

生平不详。

六子

杨贵通

生平不详。

女儿

——

杨荣有女七人,其姓名及生平均不详。

孙辈

孙子

杨奏(一作泰)

生平不详。

杨俨

生平不详。

杨伦

生平不详。

杨俊

生平不详。

杨俭

生平不详。

杨佶

生平不详。

杨儆

生平不详。

杨佐

生平不详。

杨倧

生平不详。

杨伟

生平不详。

杨伷

生平不详。

杨仪

生平不详。

孙女

——

杨荣有孙女七人,其姓名及生平均不详。

曾孙辈

曾孙

杨晔

官至建宁指挥。

曾孙女

——

杨荣有曾孙女二人,其姓名及生平均不详。

杨荣的故事(轶事典故)

僚友之分
杨荣随朱棣北征时,早早地从凌霄峰出发,与胡广、金幼孜及侍郎金纯迷路,朱棣派宦官追寻,找到了他们。当时昏黑,宦官快速离开,杨荣等人又在幽谷中迷路。金幼孜从马上跌下,胡广和金纯头也不回的离开。杨荣下马,替他整理鞍辔,没走几步,金幼孜又从马上跌下,马鞍都裂开了。杨荣便把自己所乘的马让给他,自己乘没有鞍具的马,从晚到早,非常疲劳。次日出山,从远处看见朱棣军的左掖,于是奔赴前往,等到中午,才到中军拜见朱棣。朱棣看见杨荣非常高兴,安慰问候了他好一会,赞许他的节义。杨荣回答说:“这是僚友的本分,从交情来说应该这样。”朱棣说:“胡广不是僚友吗,为什么不回头而前行也?”  
深谋远虑
王振曾对杨士奇等人说:“朝廷的政事多亏三位老先生的尽心尽力,然而三位先生年纪也大了,不知日后有什么打算呢?”杨士奇说:“老臣当竭诚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荣说:“先生别这样说,我们已经老了,无法再为朝廷效力,而是应推举一些可担当国事的后辈,来报答圣上的大恩。”王振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杨荣便上书举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这些人依次得到朝廷任用。杨士奇认为杨荣当天不应随便说那些话。杨荣说:“王振已经很讨厌我们了,我们纵然能互相扶持,难道能改变他讨厌我们的心意吗?一旦大内传出只言片语,要命某人入阁,我们还是会束手无策。可现在这四个人毕竟都是我们的人,大家当同心协力才是。”杨士奇听后非常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救济乡人
杨荣在回乡葬父之后,查点乡里平时有向家中借钱粮而无力偿还的人,将他们的欠条全部焚毁。又帮助族中贫穷的人安葬其家人;帮助容抚养穷苦弱小而不能自谋生计的人,助其娶妻或嫁人;看到为家产而争夺的人,把自己家的田地分给他们。后来朝廷下诏召杨荣回朝,宗族亲戚和乡邻都流泪为其送行。
聪敏果断
杨荣天资聪敏,有决断之才。宦官有事到内阁讨论,一定先问:“东杨先生(杨荣)在吗?”知道他不在,就回宫。但凡讨论事务从未不顺,杨士奇有时坚守古道来决断,无法施行,最后还是询问杨荣,他的意见显然可行、毫无阻碍。每年秋天,朝廷命群臣前往宪台审理大狱,上奏死罪和冤案,其余案件依律判决。当时自英国公张辅之下的群臣退让,等待杨荣和杨士奇来决断。而杨士奇无法解决的案件,杨荣一问就了解。近似仲由“片言折狱”的才能,众人都感到叹服。

史书记载

《国琛集·上卷》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

陵寝墓地

杨荣墓在建瓯丰乐馆前山,杨士奇撰墓志铭,杨溥撰神道碑。

艺术形象

2003年电视剧《永乐英雄儿女》:李虎饰演杨荣。

当前文章地址:http://baike.hiyouqu.com/46843.html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