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山国曾被三次灭国
1、中山溯源两种说法 关于中山国的起源,一种说法认为,中山国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落。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山国是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东迁而来。这种观点是从大量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推断认定的。我们系列报道的两位顾问栗永、梁勇,都持第二种看法。按照栗永的考证,中山人在春秋早期生活在秦晋两国的北部,今陕西榆林、绥德一带,作为晋国的附庸,中山国亦随之攻邢国、伐卫国,为晋国的称霸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628年,中山国内发生动乱,与之有世仇的卫国乘机引兵西向,中山被迫与之订立城下之盟,元气大伤。之后,秦国势力不断扩张,而中山与晋的关系,也因晋国政坛的人事变化而由热变冷,中山国势日衰。内忧(公元前628年的内乱)、外患(卫国攻伐难以招架,又面对秦国的扩张,和晋国的“蜜月”也已结束),把中山国推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公元前614年左右,中山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迁移。其路线先北后东,由今陕西、山西至内蒙,而后越过太行山,进入今天的河北地区。 中山人何时到达河北,从《左传》的记述可以推断出,进入时间肯定要早于公元前506年。而到达河北的最初落脚点,则应该在唐县(今属保定)滱水流域。据《水经·滱水注》记载,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东过唐县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清光绪四年的《唐县志》也记载,中山城在县之西北。 2、群雄虎视三度灭国 本来是为了生存而东迁,但落脚之后却发现,到了河北,反而更加置身于大国包围之中,从此再无宁日。在如狼似虎的群雄吞并中,中山国作为一个小小的外来户,竟然抵御住了赵、魏、燕、齐四个大国的反复攻伐,最后还混到了和赵、魏、韩、燕四个大国一起“相王”(称王),栗永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起初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以中山国第三代国君桓公迁都灵寿为界,中山国在河北的奋斗史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很惨烈,后半部很辉煌。前半部,周围那几个大国,谁都可以灭它一下。梳理这一时期的史料,它至少有三次被灭国的经历: (1)被楚国灭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楚王即楚昭王,司马子期即公子结,楚昭王兄。由此可知,中山曾亡于楚国。仅仅因为一杯羊肉羹,中山遭灭国。 (2)被晋国灭 从晋悼公(公元前572年)开始,晋国氏族坐大,逐渐形成赵、魏、韩、知等六大家族,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六卿专政。晋出公十五年(公元前460年),晋国贵族知瑶进攻中山国西缘的仇由(今山西盂县外城)。知瑶唯恐仇由路险难行,就新铸了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辟山填谷以迎钟。尽管仇由臣相赤章蔓看出了知氏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后仇由被灭。知瑶开通了经仇由攻中山的道路后,第二年,举兵伐中山,中山国受到致命打击。 (3)被魏国灭 在晋国内部几大贵族争权的动荡时期,晋国赵氏曾扶立中山人后裔为国君,史称中山文公。这是一个傀儡政权。赵氏又封魏文侯之女为中山君正妻,食其邑。公元前425年,随着赵襄子的去世,赵氏陷于内乱。中山文公的继任者中山武公,乘赵氏内乱之机,于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重建独立政权,建都于顾(今晋州东,一说今定州)。《史记》称此为“中山武公初立”。中山独立,不仅从经济上断了魏文侯之女所享的中山食邑之俸,而且在军事上与齐国联手,对魏国东部边境构成潜在威胁。魏文侯岂肯容忍?过了几年就全力策划灭中山的战争。公元前409年,魏以吴起为大将率师假道赵国伐中山,遭顽强抵抗,未能取胜。第二年再次出兵,经过三年苦战,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中山武公逃亡于齐国。此次复国,仅持续了7年时间。魏文侯封14岁的太子击为中山君。
【相关文章】
★《尚食》游一帆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有朱瞻礼这个人吗
★历史上赵姬最爱谁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历史上商朝为何频繁迁都
★周公辅成王监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幼主监国机制
★宋朝历史上的提刑官是个什么官?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