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区域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历史: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于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tian,阳声)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

    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超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1、鄯善(楼兰)

  西域古国名。国都扜泥城(今中国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国,旧都在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中国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刺杀其王安归,更立王弟尉屠耆,改国名为鄯善,始迁都于扜泥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贡献。上书请置都护,光武帝不允,鄯善只好向匈奴称臣。后来鄯善兼并了小宛、精绝、且末等小国,南道诸国唯鄯善、于阗最大。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遣假司马班超出使鄯善,恰好匈奴使者也来到,鄯善王广不知所从。超杀匈奴使者,广遂降汉。安帝初,西域复绝 。元初六年(119 ),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长史索班屯驻伊吾,鄯善与车师前部最先降汉;后匈奴与车师后部攻杀索班,鄯善告急,求救于曹宗。延光三年(124), 西域长史班勇因鄯善王最先归附 ,特加赐他以三绶。四年,鄯善出兵助勇击破车师后部,西域遂平。

2、婼羌

    现中国新疆若羌县东南。婼羌国的地域较广。《汉书》记载:“出阳关(今甘肃玉门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西与且末(今新疆且末县)接”,“西北至鄯善(今新疆鄯善县)。《十三州志》云:“婼羌国带南山(今新疆昆仑山),西有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或虏或羌,户口甚多。”顾领刚《史林杂识·天山南路之羌》中指出:婼羌在古代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尔北部。西域学专家苏北海先生亦认为:“西汉时代,婼羌部落就广泛地分布于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南北地区。”并将他们归入氐羌。

  拙以为这些指的是婼羌部族在未立国以前的迁经、留居地或立国后其族民与它国交错的分布区域。因为婼羌国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只有50户(1750人),军队500人,不种田,随畜逐水草,依赖鄯善、且末两国的谷物生活。出产铁,会铸造刀、剑、甲、矛、弓等兵器。显然是人口不多的小国。再者,依据该传的记载,姑羌行国的地域已不在昆仑山区,而是移到了今新疆东南的阿尔金山以南。按其“西接且末”、“西北至鄯善”的地域,婼羌行国的中心地应在今若羌县南山区一带。此区域以外的婼羌族人有的成为他国之民,偏远山区还处在部落阶段。楼兰国强盛后,在汉昭帝时期被改名鄯善,并在南边设立了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吞并了婼羌  

3、乌秅

    现中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西南方一百五十公里。《汉书乌秅国传》载:“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乌秅地望在今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多山,饮水大部来自雪山。地势十分险峻。《汉书西域传》载:“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乌秅在东晋十六国时名权于摩、於麾。隋、唐时名喝盘陀,葱岭国。    

4、西夜

    中国新疆叶城县南 。《汉书》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西夜的分布区在今提孜那甫河东岸一带。属氐羌族 

5、子合

    中国新疆县西南。原址位于现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小帕米尔东部。都城是呼犍谷。坚峻险固的都城是就地取材,累石而成。子合国使用婆罗门的文字。东汉时并入莎车、属羌。

6、捐笃

    中国新疆乌恰县西方一百公里。捐毒国,西域古国。国王治所在衍敦谷。西至疏勒千里。离长安9860里。380户,1100口,胜兵500人。东至西域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东汉以后,成为疏勒的属地。南接葱岭,西为休循。西北至大宛一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与乌孙相似,随水草而居,依葱领  

7、小宛

  古西域国名,被鄯善兼并。《汉书》载:王治圩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小宛国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由于其南为可可西里山,所以比较偏僻。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古塞种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之民族。

8、精绝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佉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

  当年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水由专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的要受惩罚。如有耕地发生无水干旱的情况,也要求及时调查并处理。如有人放水淹没仇家的田园、住屋要受罚;有小麦地一熟可浇二、三水。

  当年的尼雅居民还很注意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沙枣树耐干旱盐碱,既可抵御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食用,是当年精绝人重点栽培的树木之一“活树,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便是当时这一制度的生动说明。他们还种植桃、苹果杏、桑之类的果木;芦苇、红柳枝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的地方均有生长,容易获取,作为建造材料。

9、且末

  《汉书》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今博斯腾湖西岸),南至小宛(今喀喇米兰河东北部地区),可三日行,有葡萄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且末国在今婼羌县西南之且末县,县末城在今且末县城西南。

  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从且末国开始,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国,故《汉书》又载:“鄯善当汉道要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可见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在城廓诸国中只有译长一职。像龟兹那样地处交通要道的国家,竟设有译长四人。它在今新疆且末县东南。且末城是王城。且末国的人民过着绿洲农耕的生活,其地产葡萄,种五谷,略与汉同。东汉时并入善鄯。

10、于阗

        中国新疆和阗县附近。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塞种。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东汉初,为莎车所吞并。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贵族广德立为王,灭莎车,服从于阗。十六年(73年),汉军司马班超至于阗,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于阗都出兵相助。时南道诸国,唯于阗、鄯善强大。

  于阗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于阗自2世纪末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

11、戎卢

  《汉书》载:“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府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东与小宛、南与婼羌(此处有误,应再东与婼羌)接,西与渠勒接,辟南不当道。”

  都城是卑品城。二百四十户人家,人口六百一十,三百名战士。戎卢的分布地在今新疆民丰县正南,尼雅河上游地区,为定居农业民族,属塞种。后被于阗兼并

12、抒弥

  抒弥国,王治抒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今名宁弥。后被于阗兼并

13、渠勒

  “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四百五十里。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北与扜弥接。渠勒在今于田南地在克里雅河上游,昆仓山麓,文中提到、西与婼羌接有误。婼羌地处最东,不可能接。后被于阗兼并

14、皮山

  皮山国丝绸之路南道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境内。西汉时王都为皮山城,有3500人,500余户,养兵500人。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等职官。从此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可抵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亦为丝绸之路入宾、乌弋山离和印度的一条支线。东汉时国尚存三封,后被于阗兼并

15、龟玆

    中国新疆和阗县附近,(地名)Kuche,又作丘慈,俱支曩,屈支。汉西域古国名。唐置龟玆都督府。安西都护尝治此。即今新疆库车县地。国治延城。在今库车城南百四十里。沙雅县北四十里。古来佛教繁昌之地。鸠摩罗什之生国也。西域记一曰:‘屈支国,旧曰龟玆。’玄应音义四曰:‘丘玆或言龟玆,正言屈支也,屈音居勿反。多出龙马。左传云屈产之乘。’梵语杂名曰:‘龟玆俱支曩。’详细见西域记一。

16、姑墨

    今新疆 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姑墨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产铜铁。汉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三国时属魏,附于龟兹。南北朝时作姑默。唐称跋禄迦,亦名亟墨,于其地设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汉书姑墨国传》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辅国候、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 姑墨国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出铜、铁、雌黄。首都是南城。汉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使。后被龟玆兼并

17、温宿  

  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鸟孙赤谷城六百一十里。土地物产与鄯善诸国同。”温宿的分布地区在今托什干河东南,治所即今之乌什。王莽时西域动荡,姑墨王杀温宿王,兼并了温宿。

  现新疆温宿县、乌什县境内,阿克苏河支流托什干河中游。其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为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都城是温宿城。2200个住户,8400口人,1500名战士。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

18、竭石

  又名竭石国、羯霜那国(梵文 Kusana)。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竭石最早见于《魏略·西戎传》:“……ion=edit&redlink=1">莎车国、竭石国……皆并属疏勒”。史国最早见于《隋书·西域志》:“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国王之庶也。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余人。……北去康国二百四十里。南去吐火罗五百里。西去那色波二百里。东北去米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五百里。大业中遣使供方物”[1]。史国出美女、产狮子、火鼠:“隋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史国得十舞女,狮子皮,火鼠毛而还”。被疏勒兼并

11、焉耆

    中国新疆焉耆自治县,《汉书》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候,却胡候、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

    文中提到北与乌孙接有误,当为西北与乌孙接。焉耆原名焉支(属大日氏乌绎部)、作乌耆,乌缠、阿耆尼。《西游记》中称乌鸡国。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顾、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击破之,又内附。北魏时,一度属北魏与北周亦有往来。唐初附西突厥,后属唐,为唐羁縻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现为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12、危须      

  《汉书》载:“危须国?王治危须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九十里,户七百,口四千九百,胜兵二千人。击胡候、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击胡君、译长各一人。西至都护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危须地域在博斯腾湖北岸,治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东北之和颐。

  危须国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建筑以城池为主,风格沿用汉代长安的建筑风格,宫庭宅院多以飞檐、廊壁为主。宫中也分设官吏,有击胡候,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一人。危须国兵强马壮,是著名的"龙驹之乡"。被焉耆兼并

13、山国

  《汉书》载:“山国,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里,西到危须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山国的地域范围,在今博斯腾湖东南,王城所在不详。故颜师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为城治也。”因名山国。文中载西至危须二百六十里有误,应为西北至危须二百六十里。因为危须在博斯腾湖以北。其国所需谷物均依赖危须和焉耆。

  山国原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南。都城是墨山城。有450户人家坐落在山中,近5000口人。上千个战士,手持的兵器都由山国山中的铁矿冶炼而成。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被焉耆兼并

14、车师

  中国新疆吉木沙尔县及吐鲁番盆地一带,西域古国车师,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地方。它位于天门山脚下,据守车师古道。那曾经是一个关系到西域交通顺畅与否的国度,是一个因位置重要而屡遭战乱的国度,也是一个至今仍吸引着人们关注目光的国度。

  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村的两河床之中。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汉书?西域传》中说:“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称交河。”这说明交河故城就是战国时期一个被称为车师的民族的“国都”。交河是车师前国国王的治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车帅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这里。

  交河故城是车师人开建的,建筑年代距今约2000~2300年。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这座古城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由于干旱少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后依然保存着。在冷兵器时代,河水可以说是军事防守的天然屏障,扎在河心洲上的车师国,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防守的位置上。可惜,即使占据了有利地形,交河仍阻隔不住一次次的战火纷飞。

  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吐鲁番盆地的门户。通达焉耆的“银山道”、西去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吉米萨尔地区的“金岭道”在此交汇,这是块人人要争夺的宝地。中原王朝与匈奴在城下多次交锋,公元前108年汉朝攻破车师,到公元前60年间,西汉就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从来都是危险而悲哀的。身处汉朝与匈奴之间,是车师人最大的不幸,它不得不扮演着“反复小人”的可耻形象。仅在西汉,它就曾数度归汉又背汉。公元74年,窦固率兵进击车师,大破匈奴,车师国重新依附了东汉王朝。不料,第二年匈奴又以两万骑兵大举进攻车师,无奈的车师人再次背汉,反而与匈奴组成联军攻击汉军,致使汉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三年,东汉再派七千余人进击车师,在交河城的战斗中大败匈奴,车师又再次依附了汉朝。

15、高昌

  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吐鲁番盆地一带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

16、疏勒国

    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17、尉头国

    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迳道马行二日。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

18、桃槐国

    王去长安万一千八十里。户七百,口五千,胜兵千人。

19、休循国

    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东至都护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

20、莎车国

    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铁山,出青玉。

21、蒲犁国

    王治蒲犁谷,去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户六百五十,口五千,胜兵二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三百九十六里,东至莎车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南与西夜子合接,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侯、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车。种俗与子合同。

22、依耐国

    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三十里,至莎车五百四十里,至无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南与子合接,俗相与同。少谷,寄田疏勒、莎车。

23、无雷国

    王治无雷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千,口七千,胜兵三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南与乌秅、北与捐毒、西与大月氏接。衣服类乌孙,俗与子合同。

24、难兜国

    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五千,口三万一千,胜兵八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南至无雷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罽宾三百三十里,南与婼羌、北与休循、西与大月氏接。种五谷、蒲陶诸果。有金、银、铜、铁,作兵与诸国同,属罽宾。

25、罽宾国

    王治循鲜城,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多,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千八百四十里,东至乌秅国二千二百五十里,东北至难兜国九日行,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离接。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26、劫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劫国传》载:“劫国、王治天山东丹渠谷,去长安八千五百七十里。户九十九,口五百,胜兵百一十五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劫国在卑陆后国西,治所丹渠谷在今乌鲁木齐市东北的阜康县境。

27、蒲类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附近。蒲类后国曾属姑师,汉破姑师,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国、蒲类后国等。东汉时仅存蒲类前国。以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28、乌孙

    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柔然汗国)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之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

29、大月氏

    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大月氏位于丝绸之路中段,是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点,它的文化艺术成果兼具了东西两方特色。

30、皮山

    "皮山"为西汉时古国名。《新疆图志》注:汉,皮  皮山县
山国地。约三世纪前,皮山国为沿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时被于阗国所吞并,后来又复立。三国时为皮穴国,北魏时为蒲山国。《西域图志》作"皮什南",皮什南急读则为皮山。《欲定皇舆西域图志》作"皮什雅"。西周,隋唐皆属于阗。

31、西夜

    古西域国名。西夜的分布区在今提孜那甫河东岸一带。属氐羌族。《汉书·西夜国传》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户三百五十,口四千,胜兵千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五千四十六里,东与皮山西南与乌秅、北与莎车、西与蒲犁接。蒲犁、依耐、无雷国皆西夜类也。西夜与胡异,其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
    西夜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 。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都所在地。 西汉时其王在呼犍谷。有4000人,350余户,养兵1000人。人种与羌人相类。经济以游牧为主,地产玉石。东汉时人口达万余人,户增至2500,养兵达3000人。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 。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 波”或“朱居?”,国力且有发展,曾并吞帕米尔高原上的蒲犁国、德若国和依耐国。其王族为疏勒人,语言与于阗语大同小异。

32、依耐

    《汉书:依耐国传》载:“依耐国,王治去长安万一百五十里。户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胜兵三百五十人。……少谷,寄田疏勒,莎车。”依耐分布区在今塔什库尔干。氐羌族属。依耐国位于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都城是卢城。户数125,人口670,350名战士。民俗与相邻的子合国一样。当地的羌族过着草原游牧部落生活。

33、乌贪訾(zī)

    天山北边诸国中除乌孙外最北边的一个小国,大概位于今乌鲁木齐西北。早在清朝时,就有人说乌鲁木齐的名称来源于乌贪訾离,因为两者发音相近,所以乌鲁木齐就延用了西域古国乌贪訾离的国名为地名,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不管是乌鲁木齐在蒙语里的意思是优美的牧场,而乌贪訾离盛产宝马,两者都和牧场有关。据说,乌贪訾离国和其它所有西域国家都不同,乌贪訾离国人人都会武功。乌贪訾国最大的特点是民风彪悍,习武是当地的风尚,因此也造就高手无数。

34、卑陆后国

    西域国名。《汉书?卑陆后国传》载:“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去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户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将二人。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卑陆后国在卑陆国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番渠类谷可能在今九运街附近。

35、尉头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尉头国传》载:“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类乌孙”。尉头是西域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由于是游牧民族,故王治也无定处。其分布地在今托什干河中游以南地区。

36、狐胡

    狐胡,古代 西域 游牧部落名。位于 车师 柳谷 (今 新疆 吐鲁番 西北 玉勒干铁列克 )。 汉 代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后为 车师 所灭。《汉书·西域传下·狐胡国》:“ 狐胡国 ,王治 车师 柳谷 ,去 长安 八千二百里。”

【相关文章】

★历史上后宫干政的现象为什么两汉时期发生最多?

★两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

当前文章地址:http://baike.hiyouqu.com/41710.html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归原作者所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